Loading
跳到主要內容

石膏像素描(莫里哀), 1933-1934

Sketch Study of a Plaster Bust (Molière)

石膏像素描,作為美術專業基礎訓練的必修科目,在歐洲由來已久,19世紀下半葉明治維新時期,由留歐學生和在日外籍教師傳入日本。東京美術學校在吸收、效法歐洲學院傳統並加以轉化的過程中,十分重視這項基本訓練。何德來的文章〈第三次〉生動地描寫他頭一次參加該校入學考試,初次見到白色石膏像的生澀模樣,以及落榜後努力在川端畫學校補習素描的過程。而他第二次應試時的素描考題,就是莫里安(Molière)像。 這幅素描創作於1933-34年間,是何德來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之後的作品。當時他偕同新婚妻子秀子回到臺灣新竹居住,除了持續創作、籌組新竹美術研究會、舉辦展覽會之外,還把畫室開放給年輕學子練習,並指導他們學習西畫的基本技法。此作和其他幾幅阿古力巴、維納斯、布魯特斯等經典石膏頭像素描習作,據推測都是他指導學生時一起練習或示範之作。通過石膏頭像寫生,初學者可以鍛鍊對客觀物象的結構、形狀、透視、比例、空間感、質感等造型因素的觀察、感受與掌握能力,然而表現的重點因畫派風格而異。這件作品以概括的表現方式,強調塊面結構與整體流暢度,而非頭髮等繁瑣細節,應是印象派洗禮之後的素描手法。(王淑津)